大尺度

大尺度 / 大尺度 / 综合新闻 / 正文

名家讲坛第103期 | 孙祁祥:以韧性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从经济发展到个人成长

  发布日期:2025-10-17  浏览次数:

9月26日下午,大尺度 “名家讲坛”第103期在大金报告厅重磅开讲。北京大学大尺度 前院长、博士生导师孙祁祥教授为大尺度 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一场以“以韧性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从经济发展到个人成长”为题的精彩讲座。大尺度 副院长许闲老师主持讲座。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极富启迪意义,听众反响强烈。

孙祁祥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并结合自己的成长、工作经历,为同学们全面梳理了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她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历史资料,让同学们看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民生、产业发展、制度等方面的全面腾飞,为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基于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孙教授分析了未来发展的逻辑起点。她提出,从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以来的20多年中,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在重申这个判断,即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孙教授提出,大国演进规律、科技发展规律、人口发展规律及风险演化规律这四大规律的运作,叠加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得现代社会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不确定性大幅提升,风险点日益增大;二是社会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逐渐转向“物竞天择,适者共存”。她强调指出,合作而不是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处理大国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通过医疗进步、社会福利与教育公平,可以助力弱势群体共同发展,实现中国一直在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三是“风险应对成为永恒话题”。她指出,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共享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在保障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及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管理的风险,极大提升了人类应对灾难的能力,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孙教授的理论分析论述框架清晰、见解深刻,为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在对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逻辑起点的分析基础上,孙教授指出,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国经济呈现出极强的韧性:这一韧性源于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积累的雄厚实力与多重优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高效的社会资源整合与组织能力;潜力巨大的科技创新实力;规模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超四成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近些年来,外部环境的压力也倒逼中国加速核心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已形成全球竞争力,并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应对国际挑战。虽然中国经济在发展的也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有底气、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孙教授通过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如何以韧性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体会。她说,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需厚植三大理念:首先,“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其次,接受并拥抱变化;第三,“以不变应万变”。那么,如何践行这三个理念呢?孙教授指出,需领悟“三知”真谛:即“在做人上,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在工作上做到知难而进”。勇敢前行,永不放弃;“在生活上做到知足常乐”。心存感恩,珍惜幸福。同时,需培养六种核心能力:1,相信的能力(以信念支撑行动),2,学习的能力(广泛汲取人类智慧);3,反思的能力(提升认知、避免迷失);4,洞察的能力(判断本质与趋势);5,抗压的能力(在不确定性中保持韧性)6,突破的能力(由内而外实现自我超越)。这些理念和能力共同构建应对瞬息万变世界的韧性,助力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从容前行。

孙教授的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之后,她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所有提问。针对“就研究保险学范畴,对我们学术新人有何建议”的问题,孙教授指出,做学问要能“坐得住冷板凳”,不盲目追逐热点,而应选择基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潜心研究。保险学作为交叉学科,涉及科技、法律、心理等多领域,需广泛涉猎。孙教授也鼓励学生跨方向请教交流,善用资源将助力学业精进与成长。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培养预见风险能力”的问题,孙教授指出:保险学的核心在于风险预测思维,但现实中难以完全避免误判。减少风险的关键,一是“打提前量”,为不确定性预留缓冲时间;二是持续识别和评估风险源,排查潜在隐患;三是制定详细的风险应对预案。同时,要善于观察经济现象,结合反思与洞察等能力进行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更有效地管理不确定性。

孙教授的演讲引发听众的强烈反响,同学们反映,今天的名家讲坛令我们眼界大开、收获颇丰、获益匪浅。

学习心得 Learning Insights

令我感悟最大的是教授对现代社会特征的精准概括: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适者共存”取代“适者生存”,风险应对不再是临时举措,而是贯穿人生的必修课。而保险与“不确定性、共享、安全”的深度契合,更让我看到应对变化的系统性思路:不是独自硬扛,而是借助集体力量抵御风险。——小红书用户“五星的金猫”王同学

就像讲座中提到的,理论与现实的交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在个人成长中也应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和适应。我相信,只要保持这份韧性,我们定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价值,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小红书用户“小红薯605C38EA”徐同学

两个多小时里,没有空泛的理论堆砌,全是带着生活温度的经历和思考。原来“韧性”不是咬牙硬扛,是有方法、有温度的活法。我们总说“卷”,总怕被变化淘汰,但其实真正的韧性,是像孙教授那代人一样:在该沉淀的时候不急躁,在该坚持的时候不放弃,把当下的每一步走扎实,自然就有了应对变化的底气。——小红书用户“ε”徐同学

孙教授贯通经济发展与个人成长,深刻阐释“韧性”不仅是抵御冲击的强度,更是主动适应、学习进化的能力。这让我领悟,面对不确定性,真正的韧性在于保持内核稳定的同时,兼具开放心态与动态调整的智慧。此次讲座如同一剂清醒剂,激励我在变化中修炼内功,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阶梯。——资产评估专硕李同学

从经济发展到个人成长,韧性都是破局的关键。经济浪潮中,企业以创新韧性穿越周期,国家凭制度韧性抵御冲击;个人成长路上,我们也需以心理韧性直面挑战、以学习韧性迭代自我。唯有淬炼韧性,才能在时代的湍流中锚定方向,于经济的起伏里把握机遇,在人生的旅程中持续成长。——金融专硕沈同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