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

大尺度 / 大尺度 / 综合新闻 / 正文

名家讲坛第104期 | 王国豫:未来的终极保单:科技伦理守护人类文明

  发布日期:2025-10-17  浏览次数:

10月10日下午,大尺度 “名家讲坛”第104期、本学期第四次课程在大金报告厅重磅开讲。大尺度 哲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协-大尺度 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教授面对大尺度 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一堂精彩而充实的讲座,主题为“未来的终极保单:科技伦理守护人类文明”。大尺度 副院长许闲教授主持本场讲座,报告厅内气氛热烈。

科技、伦理与人类文明

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伦理已从学术讨论上升为关乎人类文明走向的核心议题。王教授指出,科技与伦理从来不是对立话题,而是人类文明的两翼——科技推动物质进步,伦理引领精神价值,它们共同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石。

王教授介绍道,科技伦理的重大转折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医生在集中营进行的人体实验以及日本731部队的行径等,暴露了科技脱离伦理约束的毁灭性后果。这些事件促使国际社会深刻反思,催生了1946年的《纽伦堡法典》,首次确立“受试者自愿同意”原则,成为现代科研伦理的基石。此后,《赫尔辛基宣言》(1964年)进一步细化伦理规范,强调尊重生命、公正和知情同意,推动科技活动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

王教授指出了科学技术的“两用性”,例如原子弹的研发与应用——即使以正义之名使用,仍可能造成不可控的后果。哲学家冈瑟·安德斯指出,技术发展可能使人类在其创造物面前感到“羞愧”,甚至导致“没有人的世界”与“没有世界的人”的异化危机。如今,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再次将这一矛盾推向台前:算法歧视、数据隐私泄露、责任归属模糊等问题,要求我们建立更具前瞻性的伦理框架。

现代科技的本质——Gestell

王教授从七个角度总结了现代科技的特征: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系统性与综合性技术、生命的物化与物的生命化、物种界限的模糊与消失、虚拟的真实性与真相的消失、创新性与颠覆性、不确定性。

王教授介绍,海德格尔用“座架”(Gestell,也可译为“集置”)概念描述现代技术的系统性特征:它不再是中性工具,而是将人、自然和社会编织进可控框架的强制性力量。在这种范式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被技术系统反向塑造。例如,手机的使用者却被迫沦为“数字劳工”,基因编辑技术模糊了生命与人工物的界限。

从“风险社会”到“责任社会”

面对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前沿科学技术的不可逆风险,科技决策正从单纯的技术论证转向包含价值理性的综合评估。有学者提出的决策三分法——基于数据的确定性计算的核算决策、依赖主观感知的盲目决策和融合事实与价值的伦理权衡的理性决策,为当前科技治理提供了关键框架。

王教授指出,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对同一事实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判断,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原因并不在于技术自身,而在于现实生活中人们价值和道德的多元化。人们之间价值、道德观念的不同,或者说,道德的冲突,才是现代社会伦理冲突的真正原因。


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与治理

面对创新驱动与伦理规制的深层张力,中国正探索科技治理的平衡路径。王教授从三个层面解析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和治理:数据、算法和算力。

首先,在数据层面,核心问题是数据商品化与个人权利的矛盾。数据被誉为“新时代的石油”,但其商品化过程涉及对个人生物信息、行为轨迹等敏感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引发了严重的隐私泄露和所有权争议。

其次,算法层面,核心问题是算法可能复制并放大现实社会中的偏见,导致决策不公。算法并非绝对客观,其判断基于训练数据。如果数据本身存在历史性、结构性偏见,算法会学习并强化这些偏见,产生“算法歧视”。

再次,算力层面,核心问题是AI大模型训练与运行所需的巨大算力,带来了高昂的能源成本和环境压力。随着“百模大战”的推进,庞大的计算资源消耗意味着大量的能源投入和可观的碳排放,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悖。这一问题在国内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科技伦理的本质是文明存续的“终极保单”。在技术深入基因编辑、意识解析等核心领域时,伦理机制通过风险预防与规则重构,守护人的尊严与生态平衡。唯有坚持“伦理先行”,才能使创新真正成为通向可持续未来的桥梁。

问答环节

现场的讲座内容结束后,有同学提问:保险本身的逻辑是针对个体风险的,而整个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它走向了更系统性的整体,在此前提下责任主体难以明确,保险行业未来是否会因此遇到相应挑战。

对此,王教授解答道,科学技术与保险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虽具创新价值,但确实面临严峻的伦理挑战。王教授以“喝酒脸红的人更易得阿尔兹海默症”的说法为例,指出了保险针对不同人群可能进行差异化定价,这将违背保险公平的原则。技术层面,例如基因检测等技术的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其临床价值尚需验证,盲目纳入医保或保险体系可能加剧社会不公。同时,法律监管需审慎平衡知情权与不知情权,避免“一刀切”政策放大系统性风险。此类问题,需通过国际协作建立技术伦理边界,在推动科技应用的同时,守护人的尊严与社会正义。


课后感悟 Learning Insights

教授说“科技伦理是人类文明的终极保单”。我们不是要反对科技,是要在科技狂奔时,记得问一句“这会不会动摇人的尊严”。科技伦理不是象牙塔里的话题,是我们未来找工作、做选择时,必须有的“底层判断力”。可能这就是听这场讲座的意义——多了一份“敬畏心”,在科技的世界里,“人”才是最终的答案。——小红书用户“ε”徐同学

科技如器官延伸,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系统性风险,挑战人类尊严与存在。从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原则治理”到胚胎诊断对人性未来的叩问,让我明白科技发展需以伦理为翼,坚持风险预防、伦理先行,让“以人为本”成为科技伦理的核心追求,如此才能在技术狂飙中守护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技艺与善的同频共振,迈向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小红书用户“五星的金猫”徐同学

科技与伦理是人类文明的两翼,不可缺一。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现代科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正在挑战我们的生命尊严。人已经不仅是科学研究无可替代的主体,也正日益成为被解析、被干预、被优化的对象和客体。科学探索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人的本质和人类尊严的深刻拷问,也在丰富人类文明的同时,威胁着人类文明。——金融专硕王同学

在技术狂奔的时代,伦理并非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确保文明航向不偏的“罗盘”与“压舱石”。王教授深刻揭示了技术“双刃剑”属性背后的伦理困境,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决策,还是基因编辑的边界,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伴随着对人性和社会价值的拷问。我们不能仅仅陶醉于科技带来的便利与高效,更需警惕其潜在的威胁。——税务专硕俞同学

科技的进步必须以“以人为本”的伦理为前提。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赋能人,让社会整体更加公平、安全与可持续。这让我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只追求速度和利润,更要关注技术应用背后的价值导向与社会责任。只有科技、伦理和经济三者协调发展,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繁荣。——资产评估专硕康同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