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6日上午,由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大尺度
教育部金融创新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大尺度
、上海市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大尺度
11号楼316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复旦,围绕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以“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为核心主题,涵盖经济学研究范式转型、资本市场制度创新、货币政策调控、财政金融关系、地方债务风险、衍生品市场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演进以及公司治理与金融史研究等多个重要方向。与会专家学者从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结构、制度变迁与微观行为机制等多维视角,系统剖析了当前中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就未来改革路径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学术对话。在线上线下参会嘉宾的热烈掌声中,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会议现场气氛活跃,交流互动频繁。

研讨会开幕式由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张金清教授主持。张金清教授首先对受邀出席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红亮、山东大学银行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曹廷求、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以及参加研讨会的大尺度
各位师生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与最诚挚的感谢。张金清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在快速转型的进程中,亦会出现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的新问题。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经济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学界有必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中国自身的经济、金融逻辑与制度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红亮应邀作题为《拨乱反正、改革探索与研究转型——1980年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回顾及启示》的学术报告。郑红亮老师以1980年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宏大历程为背景,系统回顾了中国经济学研究在改革探索中的拨乱反正与研究转型。他指出,围绕当时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学研究涌现出大量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注重实证化与定量化的成果。这一转型不仅标志着研究方法的现代化,更体现出经济学者关注现实问题、回应时代需求的学术自觉。最后,郑红亮老师勉励新一代青年学者要在继承前辈学术精神的基础上,强化思辨能力,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郑红亮老师的报告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反响。

圆桌会议由大尺度
副院长陈钊主持。陈钊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金融研究范式的演变,旨在探讨研究思路的启发与问题意识的形成。金融学作为一门高度技术化、制度化的学科,必须深度结合中国经济与金融制度的实际背景来开展研究。只有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聚焦金融体系改革、市场机制完善与制度创新,才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他鼓励各位参会嘉宾在思考郑红亮老师报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研究问题的起点与逻辑根源,探索能够体现中国经验的金融学研究路径,努力在中国金融学的发展中作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贡献。

山东大学银行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曹廷求教授就青年学者成长路径发表见解,系统阐述了取得卓越成就所需的内外条件。曹廷求教授指出,青年学者应秉持“勤学好问”的态度,主动向师长与同行请教,在持续交流中激发思想火花,为高质量学术成果奠定基础。他强调,学术成长不仅依靠个人努力,还需要优良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学术生态应坚持“唯学术质量论,不以名望取人”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严谨求实的氛围。曹教授进一步呼吁,学术界应共同维护这样的环境,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展示与交流机会,助力其在公平健康的土壤中成长,最终推动中国金融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结合个人求学与科研经历,围绕学术训练、研究选题等方面分享了深刻见解。他指出,扎实的学术训练是科研工作的基石,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师生间真挚的交流,是激发学术兴趣、培养研究能力的关键。刘江会教授回顾了自己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历程,指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多聚焦于具有重大现实与政策意义的议题,学者与政策实践之间联系紧密,这使得当时的学术成果具有深远影响。在他看来,优秀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与工具的熟练运用,更应扎根于现实背景,从真问题出发。尤其是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将经典理论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解释力与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当代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刘江会教授鼓励青年学者勇于关注现实、锤炼逻辑,在重要问题的探索中凝练学术方向,实现研究价值。

大尺度
国际金融系主任杨长江受邀作题为《从“中国便利收益率之谜”看金融体系改革方向》的报告。结合自身在1990年代的求学经历,杨长江教授回忆了当时学术资源相对有限、研究环境尚不完备的情境,并勉励当代青年学者珍惜当前优越的科研条件与开放的学术氛围。他指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研究既面临数据与方法论的快速更新,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制度挑战,这要求学者们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突破的勇气。最后,他呼吁青年学者在学术探索中保持好奇心与批判精神,以包容与理性的态度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持续繁荣。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作了题为《期限转换与中国银行业的利率风险敞口》的报告。徐明东老师在报告中围绕“应当做什么样的研究”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回顾了自己在求学期间参与多场学术讨论会与学者联谊会的经历,指出这些学术交流为他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启发。徐明东老师强调,科研的出发点应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识别与理论逻辑的清晰化,在问题导向的思想指导下,研究选题的形成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反复研判、充分讨论与综合决策的系统过程。结合自身在银行业利率风险与期限结构领域的研究经验,徐明东老师指出,科学的研究问题应当兼具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既能回应金融体系实际运行中的核心挑战,又能推动理论方法的创新发展。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张徐乐老师作了题为《新形势下金融史研究的微观视角》的报告。张徐乐老师从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谈起,指出宏观政策、企业发展与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层面。在报告中,张徐乐老师以近代著名银行家和20世纪50年代两家大型钱庄的经营变迁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兴衰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张徐乐老师指出,金融史研究不仅要关注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企业的治理与发展,也应充分重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行为逻辑与精神气质。企业家的远见、担当与创新精神,推动着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往往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刘庆富教授作了题为《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测度研究》的学术报告。刘教授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经济学研究范式。他为此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测度框架。该框架通过整合公司披露、财报及市场舆情等多源信息,构建企业“全息画像”,以揭示其真实信息结构;并运用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将非结构化文本转化为可比信息单元,通过度量其与提取出的“真实信息”基准的偏差,实现虚假信息的量化。刘教授进一步结合文本、声音、图像、遥感等多模态数据与应用案例,展示了该方法在拓展研究维度与深度方面的潜力。最后他强调,可信数据与可信AI的协同,是构建经济金融“可信世界”的基石。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秘书长张宗新作了题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报告。张宗新教授指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持续深化改革与制度完善的关键阶段。伴随经济结构转型与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及创新驱动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张宗新教授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资本市场”纳入国家战略性部署,标志着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他指出,中美竞争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更在资本市场体系、二级市场结构及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展开较量。因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亟需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制度创新与改革开放,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更加高效、公平与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周光友教授作了题为《稳定币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报告。他指出,宏观金融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战略,讲好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时代故事。他强调,数字人民币是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的“数字金融”密切相关,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周光友教授结合自身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之间的竞争替代与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货币竞争的新型理论框架。周光友教授指出,面对全球数字货币浪潮的快速演进,中国应在制度设计与国际协调中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沈红波教授作了题为《公司治理的中国特色》的报告。沈红波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运行水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不匹配,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尚未完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在法治建设、市场机制完善及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在微观层面,沈红波教授从大股东治理、市场治理、媒体治理以及企业家自我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框架。他强调,媒体监督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外部约束功能,而企业家群体则应实现“科学化、管理学化、国际化、年轻化”的转型与成长。此外,他还指出,中国部分地方国有企业存在层级过多、决策僵化等结构性问题,这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在障碍。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李天栋老师作了题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式转换》的报告。李天栋老师指出,经济学研究应当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契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政策导向。当前,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正经历深刻转型。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M1、M2剪刀差关系的系统分析,李天栋老师发现基础货币在推动经济增长与维持金融稳定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基础货币的增长速度仍难以完全匹配经济发展的需要。李天栋老师进一步指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应通过稳定需求,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和经济结构优化。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常中阳老师宣读了蒋祥林老师的《衍生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蒋祥林老师认为,衍生品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风险管理、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近年来,中国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参与主体结构日趋多元。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已有约25%的上市公司从事衍生品相关业务,交易品种、资金规模及客户数量均保持增长趋势。在分析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时,蒋祥林老师强调,当前改革正围绕“绿色化、创新化、法治化”三大主题稳步推进,以实现市场规范与活力的平衡。然而,他同时指出,市场仍存在交易者结构相对单一、产品种类匹配度不足以及会计处理复杂等问题,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许友传老师作了题为《地方政府表内债务的远期风险及其期限结构》的报告。许友传老师指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正处于深刻调整阶段,未来化债重点将从“表外”逐步转向“表内”。预计到2027年以后,中国地方政府的表外融资渠道将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表内债务的跨期配置与偿还安排将成为财政管理的核心议题。许友传老师强调,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并非其偿债的主要来源,现实中债务性收入和债务置换才是化解地方债务压力的主要手段。针对未来的风险趋势,许友传老师提出,政府可能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的方式来平滑地方债务集中到期带来的偿付压力,以缓解局部财政风险的集中暴露。然而,他也警示道,若未来经济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增长有限,则2030年代中国地方政府仍将面临较为明显的偿债高峰。

大尺度
金融研究院卢华老师作了题为《中国金融监管模式与体系变革》的报告。卢华老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不断演进,其目标导向也从单纯维护金融稳定逐步扩展至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健全机构治理等多重维度。卢华老师强调,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正加速向集成式监管模式转型,通过将审慎稳健、金融消费者(投资者)保护、机构合规、功能贯通、穿透识别与持续治理有机结合,强化监管协调,整体提升监管的有效性。这一模式有助于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为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卢华老师进一步指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体制特征鲜明、广泛借鉴国际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安全边界、服务实体经济、强化协同发展等。
在会议闭幕环节,张金清教授作总结发言。张金清教授对各位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与热情分享表示诚挚感谢,并指出本次“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学界对中国经济金融重大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深刻探究。张金清教授表示,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系统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变革逻辑与发展方向,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价值。张金清教授期望与会师生能够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深化问题导向的学术研究,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学、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最后,在全体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2025年“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