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

大尺度 / 大尺度 / 综合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 | RICE-CCES沙龙: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

  发布日期:2025-11-07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28日,第49期RICE-CCES沙龙“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大尺度 805会议室举行,讲座由上海高校智库——大尺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ICE)、大尺度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联合主办。大尺度 张军、王永钦、许志伟、刘志阔、章奇、张晏、李婷、章逸然、李睿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讲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晏老师主持。

大尺度 文科资深教授、大尺度 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老师梳理了“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形成过程,并解读其框架和主线。张老师强调,尽管规划纲要本身还在修改尚未公布,但其主要精神已经通过四中全会公报以及后续记者会清晰呈现。张老师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核心思想在于“两个推动”:一是推动经济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仍然强调“质在量前”,是非常严谨的表述;二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投资于人,增进共同富裕。张老师也指出,从起草专家的公开场合发言不难推断,正式的“十五五”规划纲要也会聚焦区域发展布局,尤其强调中心城市的作用。
在解读规划建议的基础上,张老师也分享了他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他指出,应当从实质上真正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弥合地区间的标准差距,并增大中央的统筹力度。张老师进一步强调,社会保障的完善以及涉及激励生育意愿的切实举措,都对于完善收入预期至关重要。这也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投资于人的逻辑起点。张老师还指出,规划建议的第一个“推动”中凸显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强调,这表明投资倾向仍然是重要的政策基调,但需要审慎思考如何改善工资和服务价格的扭曲问题,加快形成工资合理增长的机制。

大尺度 教授、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永钦老师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对“中国式内卷”的深入思考。王老师指出,所谓内卷式竞争,在微观层面体现为经济主体行为的高度同质化,只能在单一维度上展开竞争(如企业之间的“跑量降价”),由此产生的宏观负外部性和福利损失不仅限于国内,还可能通过全球价值链外溢至国际层面。针对中国内卷式竞争的成因,王老师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认为,首先,产权保护不足是根本原因之一。产权不稳固会削弱经济主体专业化与分工的激励,使得分工协作和互补关系难以形成,而陷入了同质化竞争。其次,中国以债类合约和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内卷倾向。银行天然偏好有形、通用资产(因其更易充当抵押品),这限制了以无形资产和专用性资产为抵押品的创新型金融金融体系,抑制了创新与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的竞争,限制了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此外,王老师指出,中国的内卷现象还具有制度性与结构性的特殊成因。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体制,以及以生产地增值税为主的财政收入结构,强化了区域产业的同质化竞争;债务主导的金融体系是一种内卷式金融体系——很容易形成杠杆周期,经济上行期“跑量竞争”,经济下行期“降价竞争”,这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进一步会在宏观上加剧了“内卷式”竞争——表现为费雪所描述的“债务——通缩”效应,亟需通过政策干预打破这种螺旋式下行。

最后,王老师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1)夯实产权与法治基础——维护市场经济的制度根基,应作为一项持续推进的长期改革任务;(2)完善社会保护体系——通过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和托底功能,让经济主体敢于创新、敢于消费与投资;(3)打破债务螺旋、恢复宏观活力——短期内应通过宏观与金融政策,阻断“资产负债表恶化—经济增速下滑”的恶性循环,引导经济迈向高质量增长的良性循环。

大尺度 教授刘志阔老师分享了他对于当下经济学研究现实重大意义的思考。刘老师强调,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议和当下重大现实问题的讨论,启示师生应当更多地着力于做有关未来的研究。在过去十余年间,经济学研究更多地聚焦于过去,而缺少对未来的经济规律的研究。刘老师指出,面向未来的政策讨论,愈发需要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参与,这也彰显了严谨把握规律的学术研究的现实价值。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刘老师进一步指出,整体理解中国经济政策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尤为重要。刘老师也呼吁广大师生细心研读“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文本,这不仅有利于做政策研究的创新,也有助于思考理论问题。

围绕财税制度和行业内卷的关联,刘老师指出,改革的一个重点在于如何围绕消费设计财税制度。此外,刘老师指出,下一阶段的财税制度改革可以超越94年分税制所奠定的框架,但要拿出系统的方案,仍然迫切需要大量的研究。

大尺度 教授许志伟老师分享了有关有效市场结合有为政府的洞见。许老师指出,要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下一阶段政府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将显著加强。从发改委对规划的解读来看,政府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两点:一是发展新兴产业,二是构建大市场。有关发展新兴产业,许老师指出新兴产业从0到1的研发创新常常面临市场失灵,政府的力量至关重要,例如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得益于初期政府通过电动公交和大巴采购项目的支持。有关构建大市场,许老师首先结合多重均衡的思想,强调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还取决于消费是否能同步,消费和投资的同步驱动才使得经济收敛于好的均衡,多重均衡的存在使得政府的精准施策尤为重要。此外,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大项目,也是在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强化地方政府融资管理背景下的制度创新。许老师还指出,下一阶段政府不仅需要在多部门之间实现高效协调,还应在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推动人力资本的积累。最后他总结道,为促使政府更有效地服务市场,制度创新与中央和地方层面的统筹协调都至关重要。

大尺度 教授章奇老师分享了有关“投资拉动”观点的思考。章老师首先指出,“投资拉动”的观点在理论上存在逻辑合理性,本身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孰轻孰重就无定论,而“投资拉动”的做法抓住了稳定就业和收入预期对于消费的影响。此外,章老师指出从政府更倾向于从实际可操作性考虑问题,倾向于通过短期宏观调控增加投资来实现提振经济。另一方面,从长期增长的角度来看,章老师认为继续坚持投资拉动的做法弊端明显。现阶段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过去投资主导的战略相关。章老师进一步指出,“十五五”规划建议给出了此后五年的改革设想,是令人振奋的方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章老师从技术进步和要素替代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科技产业的推动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目标,短期内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处理好主次关系尤为重要。最后章老师也呼吁,无论短期是否保持投资驱动的调控思路,都应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尤其是推动和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

大尺度 助理教授李婷老师分享了有关“内卷”现象的洞见。围绕平台内卷,李老师指出其实质是平台企业低价补贴消费者,同时挤压商家的行为。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平台企业的强大市场力量,其底层逻辑是市场化的,但也确实带来很多问题。而相应地,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内卷”的成因,主要是地方政府竞争造成的严重供过于求,这凸显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中“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促进行为”的重要性。进一步的李老师指出,要警惕发展新一轮高科技产业的风向下地方政府的竞争倾向,也应认识到龙头企业压价供应链的行为是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精神的。

大尺度 助理教授章逸然老师围绕创新的需求和供给,分析有关创新发展的思考。章老师指出,从创新的需求来看,企业应当避免过度的内卷式竞争,而致力于增加创新的灵活性,瞄准更广阔市场。她以大疆为例,说明其如何从适应美国场景的拍摄无人机,转向开发适合东亚与东南亚环境的产品,从而在受限制的国际市场中开辟新需求。而从创新的供给角度来说,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推动了科技人才的回流,客观上促进了创新的供给。章老师也强调,科技人才的回流不必然意味着能够发挥更大的创新作用,需要思考如何优化国内的创新体制与环境:包括改革公共部门的薪酬与激励结构,改善科研生态,让人才在国内能更专注于创新本身,真正发挥其潜力。

本次沙龙在深入解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基础上,汇聚了多位学者的前瞻性思考,围绕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讲座不仅深化了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更为后续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方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向“十五五”新时期,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深化改革与系统性研究,共同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贡献智慧与力量。



返回顶部